土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在支撑岩土工程发展、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当前,随着“新工科”建设的不断推进、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土力学教学体系正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第七届全国土力学教学研讨会以“创新驱动、交叉融合、智慧赋能——新时代土力学教学的挑战与机遇”为主题,于2025年7月4日~6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隆重举行。
本次研讨会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指导,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联合浙江省高等学校本科土木建筑和水利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由浙江大学、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温州大学、宁波大学、嘉兴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大学滨海和城市岩土工程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浙江大学超重力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由浙江省土木建筑学会、浙江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浙江省力学学会、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地下空间及地基处理专委会、全省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协办。研讨会邀请了岩土工程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与教育工作者,包括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党委书记蔡袁强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副理事长河海大学高玉峰教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力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于玉贞教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教授、河海大学副校长沈扬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岳中琦教授、香港大学杨峻教授、同济大学钱建固教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郑俊杰教授、兰州理工大学朱彦鹏教授、太原理工大学白晓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廖红建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张鸿儒教授、周墨臻教授、广州大学张季超教授、湖南大学陈昌富教授、东南大学章定文教授、天津大学雷华阳教授、浙江大学杨仲轩教授、边学成教授、梅国雄教授、詹良通教授、朱斌教授等。研讨会汇聚了全国顶尖的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吸引了第六届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的参赛选手等共400余人,设置了特邀报告、专题讲座、讲课交流、参观考察等环节,多维度、全方位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碰撞智慧、共谋发展。
1.大会开幕
7月5日上午,开幕式由大会组委会副主席、浙江大学边学成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河海大学高玉峰教授、清华大学于玉贞教授、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院长罗尧治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随后,会议进入“兆弟杯”第六届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的颁奖环节。由龚晓南教授、王复明教授、蔡袁强教授、高玉峰教授、于玉贞教授、罗尧治教授、边学成教授和兆弟集团总裁周开发先生为获奖队伍颁奖并合影留念。
2.大会特邀报告
在特邀报告环节,首先由浙江大学龚晓南教授作了题为《对土力学的认识和思考》的主题报告。龚教授介绍了岩土工程的概念和发展沿革,与其他力学分支对比,重点谈论土力学的学科特点,在此基础上说明了相关课程教学的开展经验,并对学科和教学的未来发展作出展望,展示了浙江大学在土力学教学、研究方面的努力。
郑州大学王复明教授的报告为《“大土木”科教融合共享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大土木”工程基础设施,已经由大规模建设步入“建养并重”阶段,安全运维任务繁重;在此背景下,王教授指出了人才培养中存在与工程实践脱节等问题,分享了依托“工程医院”项目的产科教融合共享平台建设经验,给大家带来生动的案例。
香港大学杨峻教授带来《现代土力学的基石:教与学的思考》的主题报告。杨教授指出,现代土力学的基石包括摩尔-库仑破坏准则、有效应力原理和临界状态理论。针对摩尔库伦强度指标,多数土无显著真粘聚力,内摩擦角需结合有效应力分析;饱和粘土的不排水强度方面,试验参数不符合有效应力原理应淘汰,需采用有理论支撑的不排水强度。杨教授强调在教学中应当注意有效应力原理的核心地位和各类土强度参数的正确应用。
清华大学于玉贞教授以《〈高等土力学〉课程教学改革》为题进行了主题报告。于教授介绍了清华大学研究生精品课程《高等土力学》的发展历程及相关教材、网络课程的建设,以两个详细的例子说明了混合式教学中课堂题目的设计。于教授指出,课程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研究型大作业落后,因此,清华大学基于联合诸多兄弟单位所开发的计算程序,开发出可供教学使用的工程演练仿真训练系统软件,实现课程优化升级,并承诺完成后将与大家共享,成为公共教学资源。
河海大学沈扬教授作了题为《见木亦见林,新时期土力学教学的河海实践》的报告。沈教授谈到当今土力学教学和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和社会新的重大需求,需要自我改革;河海大学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实践,例如土力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重视思政育人以培养具有严格责任意识和正确价值观的未来工程师等,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浙江大学吴飞教授做了题为《人工智能:从专业教育到学科交叉》的报告。吴教授指出,今天科学研究的范式变化是“人工智能驱动”,而人工智能具有显著的交叉特性,也就具有了与土木工程学科的良好结合基础。吴教授建议将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教材融入土木工程学科的培养体系,以及在全校范围内面向各专业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使土木工程学科更好地适应新形势和未来的发展需求。
兰州理工大学朱彦鹏教授带来题为《扎根西部40年、辛勤耕耘创特色,西部地方院校建设一流学科的探索与实践》的主题报告,朱教授介绍了兰州理工大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发展历史、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生动展现其学科建设的探索历程。作为艰苦地区的高校,兰州理工大学深刻扎根西部,坚定服务于祖国发展,长期向东部高水平院校学习学科建设经验,并因地制宜,在自身所处地区深入开展湿陷性黄土相关研究,取得丰硕成果,走出一条有特色的学科发展路径。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的岳中琦教授以《一项土工实验的创新方法》为题,讲解了自己团队的一项新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岳教授指出,现有的土体分类方法存在一些缺陷,无法将粉砂和黏土混合物中的粉砂和黏土分离分割开、成为独立的材料。对此,岳教授团队开创一种使用尼龙布网多次洗筛的试验方法,将砂砾筛分法延展到粒径小于0.075或0.063毫米细颗粒土,该方法能精准分离与定量细颗粒土粒径到100纳米级的多种级配岩石或矿物颗粒,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交通大学廖红建教授做了题为《大数据驱动下AI赋能教学新形态-以〈土力学〉为例》的主题报告。廖教授表示,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驱动下,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更加多维的形式,赋予“教与学”更多的方式和新形态。廖教授强调AI技术融入线上教育平台的重要性,利用AI可以辅助快速生成课程的整体教学计划,进行宏观课程规划,包括课程概述、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大纲目录等;也可以辅助分析和呈现学生学习状况,促进师-机-生之间教学内容的互动交流,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学习体验。
3.专题报告与讲课交流
在大会的专题报告环节,邀请到了来自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宁波大学、太原理工大学、重庆大学、防灾科技学院、湖南科技学院、内蒙古大学、长安大学、南京工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石家庄铁道大学、鄂州职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武汉工程大学、西安理工大学、柳州工学院、新疆农业大学、三峡大学等学校的一线教师汇报了他们在土力学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中的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为未来土力学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大会的讲课交流环节,来自同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安徽建筑大学、嘉兴大学、暨南大学、柳州工学院、海南大学等高校的优秀青年教师选取土力学课程中的经典问题,开展了特点突出、特色鲜明的模拟课堂教学,展示了当代土力学青年教师扎实的理论基础、高超的教学技巧和与时俱进教学理念。太原理工大学白晓红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廖红建教授、武汉大学傅旭东教授、浙江大学周建教授、北京科技大学刘洋教授、广州大学张季超教授、北京交通大学张鸿儒教授、同济大学刘芳教授、东南大学李霞教授、四川大学陈群教授等资深土力学教育工作者受邀作为点评专家,对各位青年教师的教学展示表示了高度认可并提出了宝贵建议和指导。
4.大会闭幕
会议闭幕式由浙江大学胡安峰教授主持。
清华大学于玉贞教授在闭幕式上致辞。他指出,土力学教学研讨会的顺利举办,越来越多单位的参与充分反映了会议影响力不断提升,作为会议亮点之一的大学生岩土工程竞赛也展现出很高的组织水准与竞技水平。会议丰富的报告展现了广大教师群体面对挑战的主动求索、坚韧创新精神,共同绘制出土力学教学实践不断优化进步的画卷。参会代表们高涨的交流热情以及对教学品质的追求将推动我国土力学教育在创新中持续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优秀的人才!
最后,同济大学钱建固教授代表下一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承办单位同济大学在闭幕式上致辞,就承办下一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向土力学教学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谢以及诚挚欢迎,对持续深入交流分享土力学教学经验、推进土力学教学进步表达了强烈的信心。
会后,组委会组织参会代表前往浙江大学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开展参观考察活动。至此,第七届土力学教学研讨会落下帷幕。本次会议是一场思想碰撞的盛会,有效促进了土力学教学资源的整合,深化了土力学教育工作者间的经验交流,必将极大推动土力学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